专注科学仪器20年

缔造完美品质,打造国际品牌

首页 产品百科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

2017-11-15 15:45:24 

核磁共振波谱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指频率在60兆赫以上(波长在纳米级)的低能量电磁波与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仪普通红外光是指波长在2-15um的电磁波,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是指波长在200400nm的电磁波。紫外光的能量较大,故当它照射到分子上时,会引起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跃迁。红外光的能量较低,它只能引起分子中成键原子核间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能量更低,它产生的是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仪

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子核除了具有电荷和质量外,约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由于原子核是带电荷的粒子,旋转时即产生一小磁场。这些原子核的能量在强磁场中将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当适当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这些在磁场中的核时,原子核便在这些磁诱导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并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讯号。这些吸收讯号就是核磁共振信号,通过电路的放大,计算机的傅立叶变换,最后得到相关的谱图,这就是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仪

本文章出自北京欧倍尔,转载请注明出处。